以案说险
以案说险:识破投资理财骗局 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2025-09-24

    (一)案情介绍

    某日,老年客户张大爷神色匆忙地来到公司营业点,急切要求办理保单退保手续,要求退款立即到账,他需要用钱。公司员工小接待时发现,张大爷对退保原因表述含糊,不断提及“年化12%”“零风险”“最后期限”等异常关键词。经耐心询问得知,张大爷接到某投资经理电话,推荐其购买一款所谓“零风险、高回报”理财产品,并要求在当天下午前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。对方频繁来电催促,声称“机会难得,错过不再有”。公司员工小王敏锐意识到这可能是一起针对老年人的金融诈骗,立即向张大爷展示反诈宣传材料、讲解正规金融产品特征,并与经理共同劝说,最终让张大爷认识到这是典型的“非法集资”骗局,成功避免了资金损失。

    (二)案例分析

    近年来,针对老年人的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多发,给老年群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。此类诈骗犯罪手法隐蔽、欺骗性强,常以“高额回报”“稳赚不赔”为诱饵,利用受害者追求财富增值的心理实施犯罪。广大金融消费者务必提高警惕,认清以下核心特征,切实增强防范意识。

    【警惕高收益诱饵】诈骗分子常以“零风险、年化12%”等不切实际的高回报承诺为诱饵,利用老年人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心理实施诈骗

    【警惕“催促签约”】诈骗分子常以“名额有限”、“限时优惠”、“明天就涨价”等话术制造紧迫感,催促老年人匆忙做决定。

    【警惕专业伪装】冒充“投资经理”等专业人士,使用看似专业的术语获取信任。

    【警惕“信息隔离”】诈骗分子会要求受害者“保密”、“不要告诉家人子女”,避免与他人商议,从而避开骗局被揭穿的可能性

    (三)案例启示

    老年人及其家属应注意以下几点,保障权益不受侵害。

    【牢记投资原则】任何承诺“保本高收益”的投资都是诈骗,正规金融机构从不做出此类承诺

    【克服焦虑心理】遇到“最后期限”等话术时保持冷静,切记“好事不怕晚”

    【多方求证】大额投资前务必与家人商量或向正规金融机构咨询

    【了解常见套路】学习识别非法集资、电信诈骗等常见手法

    【建立沟通渠道】子女应经常与父母沟通,及时了解他们的金融需求和行为

    黄河财险温馨提示:老年人要增强理性投资理财观念,谨记“投资有风险”,警惕各类标榜“低风险、高回报”的投资理财项目,切勿受“高收益”诱惑冲动投资。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机构和渠道,并对投资项目多方查证,谨慎对待。不信“偏门”不贪“小利”,提高警惕防诈骗。一方面不信“偏门”,办理各类金融业务一定要通过正规机构和渠道;不贪“小利”,谨记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的道理。另一方面多了解金融常识,从正规渠道了解金融产品和办理流程,提高防范风险能力。